顯示具有 生活小品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生活小品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

隨身大光圈:Nikon Z 40mm f2

之前用過KamLan 28mm F1.4後,我就對等效40mm的視角念念不忘。雖然在一直都有在使用50mm標準鏡,但40mm相對而言是更進可攻退可守。在35mm和50mm這兩個焦段間有個平衡,算是很直觀的展現眼前所見的一個焦段。

於是在Nikon發布Z接環的40mm F2定焦鏡之後,馬上就成為我的目標鏡頭。本來沒那麼急著入手,但剛好在FB社團看到有人賣二手,就一個手刀約當天面交了。有趣的是,賣家當時剛好在看臉書所以優先回了我的訊息約面交,結果之後開LINE才發現早已塞滿私訊。算是很幸運搶到這顆鏡頭,當時可是連買新品都要等預購。

相較於其他S-Line的鏡頭,40mm F2的光學素質並不算特別突出,也沒有防手震的設計。但還算對得起他的價格,也有基本的防塵防滴。只是沒有內附遮光罩,我只好去買副廠有螺紋的遮光罩來安裝。降低鏡片直接接觸手指、雨滴等東西的機會。即便加上了遮光罩,鏡頭本身還是小巧輕便,再加上大光圈,就此成為我必帶的鏡頭。前一篇提到萬用的24-200mm F4-6.3缺點是光圈小,但這時候再多帶40mm F2也毫無負擔,可以互補。

以下照片除了特別說明之外,皆是40mm F2所拍攝:

40mm的視角可以容納稍多的背景元素。

但靠近一點還是能著重在主體上。

F2的光圈不算特別大,但是全開之後在入夜的都市還是夠用的。

逆光下的紫邊還是會有,不過對修圖軟體來說都不難處理。或者直接轉黑白?
爬山的時候我會帶24-200mm和40mm這兩顆鏡頭。

通常剛起豋的時候都在林蔭之下,光線比較不足。有時候看起來明亮的場景,用小光圈鏡頭去拍,ISO可能都是上千起跳。

這張是凌晨5點開爬,只有些微天光,就算用F2大光圈拍,ISO還是飆到40000了。

通常在上了稜線之後,我會趁放背包休息時換鏡頭。展望好的時候才能發揮24-200的彈性。

但40mm要拍山景也未嘗不可。


40mm在爬山時,更充分展現進可攻退可守的彈性。

只是要移動雙腳來改變構圖。

在下雨天時,我甚至只會帶40mm出門爬山,減輕重量。

理由一是下雨天也不會有什麼展望,也更需要大光圈去提高進光量。

理由二是40mm F2有基本的防塵防滴,再加上使用Peak Design Shell時,用定焦鏡會比較好固定,可較完整被保護。(圖非40mm F2拍攝)

40mm F2於是成為我爬山最常帶的鏡頭,大光圈也能增加故事感。

星星也是可以拍的,不過40mm的視角確實比較侷限。

40mm在近拍特寫上算是堪用,但不用抱太高期待。

以下是最近的人像實拍,再給大家參考囉。




謝謝收看

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

最佳拍檔:Nikon Z5+Nikon Z 14-30mm F4 S

 


2020年購入Nikon Z6後,一直肖想著Z接環的原生鏡頭。一直到2021年初,終於存夠錢買了Nikon Z 14-30mm F4S(以下簡稱14-30mm),補齊了欠缺了超廣角焦距段。搭配已有的Tamron 35-150mm F2.8-4(以下簡稱35-150mm),在兩顆鏡頭內涵蓋了超廣角到小望遠,而且最大光圈達F4。然而,在購入14-30mm的幾天後,正好要去支援單位內的活動拍攝。雖然焦段方便是方便,但是在特別緊湊的活動流程內,並不容易提前預判場景並及時更換鏡頭。好幾次只能屈就於次等的畫面。這時,24-120mm等旅遊鏡還更方便得多(只是大多數旅遊鏡的望遠端的光圈較小,同時沒有超廣角)。

解法之一,就是準備另一台相機作為雙機流,一顆掛一台相機。彼此可以相互支援,但缺點就是成本很高。這時,看到2021年平行輸入的Nikon Z5價格跳水,三萬出頭的價格真的非常吸引人。算了一下後,就把手頭上的D7200外加四顆鏡頭賣掉,入手了Z5來與14-30mm搭配,Z6則掛上35-150mm。在活動紀錄或者是輕鬆的旅遊行程時,就會選擇帶上兩機來滿足拍攝需求。

雖然Z5的定位是入門全幅機,但除了連拍速度較低、感光元件和錄影規格低於Z6外,其他該給的都有給,誠意十足。包括五軸防手震、防塵防滴、對焦遙控桿都有具備,甚至還提供了雙SD卡槽以及USB邊充邊用功能。Z6系列要到第二代才升級到上述功能。

會選擇14-30mm搭配Z5,是因為Z5的對焦能力略低於Z6,而超廣角的景深很深,比較容易對焦





帶背包時,Z5會掛在肩帶上,Z6則斜背於側。因為14-30mm的鏡筒可以收縮,有利於上半身活動。



爬山揹雙機確實累人,不過在行進間不一定有機會換鏡頭,而旅遊鏡一般也沒提供到超廣角,就看個人的評估了


雙機也增加運用的彈性,Z5架在腳架上錄縮時,Z6就可以機動拍攝捕捉細節。

超廣角由於畫面變形比較誇張、需處理的元素比較多,不是很好駕馭的焦段,所以我的使用率一直不高。


但是在某些時候就是會需要用到超廣角,需要用時方恨少。



微單的Z5加上輕量化設計的14-30mm,降低了攜帶以及自拍上的負擔,更讓我願意雙機流。


最後,Z5的4K錄影會裁切1.7倍,14-30mm裁切起來是23.8-51mm,雖然犧牲了超廣角,但卻搖身一變成為日常紀錄很適合的焦段。











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

室外桃源:桃源谷步道


桃源谷步道是位在新北貢寮與宜蘭頭城的交界,綿延的草原以及遠處的大海,天氣好的時候風景非常壯觀。2013年還是大學生時初次拜訪,這之後還分別造訪了三次,2019-2021一年去一次。而且因為登山路線選擇多樣,加上登山的季節不同,桃源谷的風景也顯得多采多姿。


初次拜訪:2013貢寮→大溪

大學時期第一次造訪的時候,就被這樣的風景給震懾住了。那次是從貢寮的草嶺古道起登,中間接到桃源谷步道,最後從大溪登山口下山,總長約20KM。把還是登山萌新的我嚇壞了,水還帶不夠,靠朋友支援的才得救。而當時桃源谷步道還沒爆紅,明明是例假日但過了草嶺之後幾乎沒看到登山客,和現在旅客如織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。一路上牛比人多,還遇到兩隻牛分佔步道兩次,我們一行人鼓起勇氣才敢繼續前進,是真的進退維谷阿。

一路上幾乎都沒什麼人,那天整個熱爆

第二次拜訪:2019大溪→大里

2019這次是在春節連假最後一天,陪朋友參加登山會活動,從大溪登山口上接到大里,也將近20KM。雖然歷練之後的體力有比較好,但同行登山會的歐吉桑歐巴桑體力超強,直接甩開看不到車尾燈。而且隔天上班整個鐵腿,痛不欲生阿。而當天幾乎都是濃霧,有種沉默之丘的感覺。當天還帶了我新買的Fujifilm XT-100,但因為入門機沒有防滴設計,所以根本不敢在山上拿出來。
這時候桃源谷已經算有點名氣,即便飄著霧雨還是不少人


直到要接回草嶺古道,準備往大里下山時才好轉

第三次拜訪:2020內寮線

第三次拜訪時就輕鬆得多,從內寮線登山口起登,快得話只要30分鐘就能到草原處,所以這次就自己一個人來看看。不過缺點就是內寮線登山口缺乏大眾運輸,所以很難A進B出,就只能原路折返再自己騎車/開車回去。由於內寮線真的太入門了,騎機車百里迢迢過來時路邊已停滿了汽車,還好機車仍有地方可以停。

前半段就是一般的林間步道,困難度低

一下子就視野開闊


選擇野餐休息的人也不少

那天天氣陰涼,雖然看不到壯麗大景,但頗適合放空

第四次拜訪:2021大溪→大里

2021第四次的拜訪,有幸在台灣疫情大爆發前再走一遭。第一次在網路上跟到自揪的爬山團,認識新朋友的同時也互相有個照應。這次天氣超爆好,也充分做好了準備。帶了新買的登山攝影包和登山杖,除了水壺+水袋共2500CC,終於沒有大鐵腿跟缺水了!也帶了兩台相機可以照片拍好拍滿,分別是Nikon Z5+Nikon 14-30mm f4和Nikon Z6+Tamron 35-150mm F4。讓我不用換鏡頭就能滿足超廣到望遠的焦距,只是缺點真的是太重...
胸前掛Z5,請友人幫忙用Z6拍

大家都是很棒的山友!第一次在山頂上喝到冰可樂真的爽爆

其中一人帶了大疆的FPV無人機,超帥!

好天氣真的非常適合飛空拍

藉由VR頭盔,就能看到第一視角的無人機畫面






登山客絡繹不絕,而遠處的山丘都是土質步道。如果從大里到大溪方向爬,下坡會很滑。所以沒有特別考量,建議是從大溪往大里方向爬會比較輕鬆。




近距離看到老鷹

下山後的運動飲料特別沁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