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日常風景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日常風景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

室外桃源:桃源谷步道


桃源谷步道是位在新北貢寮與宜蘭頭城的交界,綿延的草原以及遠處的大海,天氣好的時候風景非常壯觀。2013年還是大學生時初次拜訪,這之後還分別造訪了三次,2019-2021一年去一次。而且因為登山路線選擇多樣,加上登山的季節不同,桃源谷的風景也顯得多采多姿。


初次拜訪:2013貢寮→大溪

大學時期第一次造訪的時候,就被這樣的風景給震懾住了。那次是從貢寮的草嶺古道起登,中間接到桃源谷步道,最後從大溪登山口下山,總長約20KM。把還是登山萌新的我嚇壞了,水還帶不夠,靠朋友支援的才得救。而當時桃源谷步道還沒爆紅,明明是例假日但過了草嶺之後幾乎沒看到登山客,和現在旅客如織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。一路上牛比人多,還遇到兩隻牛分佔步道兩次,我們一行人鼓起勇氣才敢繼續前進,是真的進退維谷阿。

一路上幾乎都沒什麼人,那天整個熱爆

第二次拜訪:2019大溪→大里

2019這次是在春節連假最後一天,陪朋友參加登山會活動,從大溪登山口上接到大里,也將近20KM。雖然歷練之後的體力有比較好,但同行登山會的歐吉桑歐巴桑體力超強,直接甩開看不到車尾燈。而且隔天上班整個鐵腿,痛不欲生阿。而當天幾乎都是濃霧,有種沉默之丘的感覺。當天還帶了我新買的Fujifilm XT-100,但因為入門機沒有防滴設計,所以根本不敢在山上拿出來。
這時候桃源谷已經算有點名氣,即便飄著霧雨還是不少人


直到要接回草嶺古道,準備往大里下山時才好轉

第三次拜訪:2020內寮線

第三次拜訪時就輕鬆得多,從內寮線登山口起登,快得話只要30分鐘就能到草原處,所以這次就自己一個人來看看。不過缺點就是內寮線登山口缺乏大眾運輸,所以很難A進B出,就只能原路折返再自己騎車/開車回去。由於內寮線真的太入門了,騎機車百里迢迢過來時路邊已停滿了汽車,還好機車仍有地方可以停。

前半段就是一般的林間步道,困難度低

一下子就視野開闊


選擇野餐休息的人也不少

那天天氣陰涼,雖然看不到壯麗大景,但頗適合放空

第四次拜訪:2021大溪→大里

2021第四次的拜訪,有幸在台灣疫情大爆發前再走一遭。第一次在網路上跟到自揪的爬山團,認識新朋友的同時也互相有個照應。這次天氣超爆好,也充分做好了準備。帶了新買的登山攝影包和登山杖,除了水壺+水袋共2500CC,終於沒有大鐵腿跟缺水了!也帶了兩台相機可以照片拍好拍滿,分別是Nikon Z5+Nikon 14-30mm f4和Nikon Z6+Tamron 35-150mm F4。讓我不用換鏡頭就能滿足超廣到望遠的焦距,只是缺點真的是太重...
胸前掛Z5,請友人幫忙用Z6拍

大家都是很棒的山友!第一次在山頂上喝到冰可樂真的爽爆

其中一人帶了大疆的FPV無人機,超帥!

好天氣真的非常適合飛空拍

藉由VR頭盔,就能看到第一視角的無人機畫面






登山客絡繹不絕,而遠處的山丘都是土質步道。如果從大里到大溪方向爬,下坡會很滑。所以沒有特別考量,建議是從大溪往大里方向爬會比較輕鬆。




近距離看到老鷹

下山後的運動飲料特別沁涼!

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

民生社區:疫情之前

隨著解封的不斷延後(or just微解封),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復日常生活。感謝自己之前一有機會,就不會忘記按下快門,現在也才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回味。在疫情前,民生社區是文青集散地,街道上布滿各類咖啡廳和小店,我也有幸和朋友來此探索跟拍照。恐怕在疫情過後,又會是一番新的面貌吧。

先從咖啡廳開始

Afterhours Cafe









拍照完之後進來休息,真的很舒服

晴空巷咖啡




再到綠樹成蔭的街道







只是近黃昏





這裡的生活品質不錯,雖然真的是離捷運遠了些





腳踏車也是當地常見的代步工具


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

東北角散策



寫在2021.05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之一,整個周末都待在家。打打Switch、整理一下之前的照片,突然覺得應該要寫一篇文來回顧我在大台北最喜歡去的地方:東北角,雖然有些部分是屬於基隆北海岸就是了(基隆嶼到九份基隆山那一帶)。

2020年去了整整10次,本以為應該差不多了。沒想到2021年初又因緣際會地來這裡出任務拍照,看來緣分真的很深阿!

大部分的時候,都是自己騎機車出發,享受一個人的自由。而且因為這裡迎風面,好天氣是很難得的。所以我會前一晚看天氣預報,決定明天是否啟程。然後就會早早休息,隔天4、5點就出門。騎106縣道兜著風前去東北角,經過平溪、侯硐、瑞芳等地。享受沒什麼人的寧靜之後,在下午1、2點就早早準備歸途,也比較不會塞車。

選在黎明時前行,至少未來的道路逾漸明亮。在這少有路燈地方,給了些勇氣。

雖然經過基隆市區的路更快,但我也很喜歡這種慢慢過彎的感覺。
偶爾也會搭搭火車。


侯硐在路線上並非必經之地,但身為貓奴怎麼能錯過呢?

由西向東

在東北角散策的過程中,我常常是跳島式的造訪。畢竟有機車方便,哪裡沒去過就去那裏看看,也有好些地方是一去再去的,例如九份金瓜石那帶。接下來就以由西向東的方式介紹給大家:

正濱漁港、和平島/基隆市

正濱漁港在近幾年因為彩繪房屋而爆紅,我倒是覺得一旁的漁港風情更有味道一些。第一次造訪這裡是騎機車,僅僅匆匆一瞥就往下個景點去。第二次造訪時是搭公車+徒步,更慢慢品味基隆漁村的味道,以及雖然炙熱卻也幸運的陽光。到了和平島公園,看到由廢棄九孔池改建的海水浴場,真的非常想跳下去。只可惜身上只有相機,沒帶泳衣。






忘憂谷、潮境公園、八斗子車站/基隆市

這裡由於台鐵深澳支線開通,交通的便利性蠻高的。除了潮境公園只造訪一次之外,其餘的都來過兩三次。如果想要從台北很快地看到舒服的海,花一個半小時坐火車來是蠻值得的。八斗子車站一出來就是湛藍的大海。一樣都是靠海邊的車站,個人覺得勝過於台東多良車站。
第二次來忘憂谷時,是徒步從山下走到步道入口,覺得比步道本身還累人。



基隆海科館所轄的海灘,這次是和大學生一起來淨灘。

八斗子車站月台望出去的風景

深澳/新北市

從這裡開始,行政區就屬於新北市瑞芳區了。深澳最有名的是象鼻岩,不過在我造訪的2020,象鼻岩已經不開放上去拍照。只是前一天下雨,地上泥濘濕滑。不小心把剛買不到一個月的相機摔碰到爛泥上。雖然Nikon的相機以耐操出名,功能也確實不受影響,但是心疼了好幾天啊...


從基隆山山頂望下去的深澳峽角

九份、金瓜石/新北市

九份金瓜石應該是這一帶最具知名性的景點,即便是疫情期間人潮依然絡繹不絕。不過,我更喜歡隔壁的金瓜石,祈堂老街知名度雖然沒那麼高,但是古色古香的街道,以及保持舒適的社交距離。對於攝影師來說是最棒的場所,來這裡外拍兩次,幾乎都沒什麼人,拍得不亦樂乎阿。
基隆山登山步道一半,只要是假日傍晚就會有一堆攝影師在這裡搶拍夜景。


但這裡其實是陰與陽的分界阿


相較於九份的商業化,金瓜石討喜得多。

茶壺山/新北市

位於金瓜石的茶壺山,值得我獨立出來介紹。茶壺山步道算是那一帶好爬,且風景壯麗的步道,而且可以依照體力決定路線。最簡單的路線是從勸濟堂原路折返,中階路線是從黃金神社經半屏山繞一圈O型,高階路線就是從劍龍稜開始爬,最後接上茶壺山下山。其實那次本來是要爬劍龍稜的,但小廢廢如我擔心卡在半路浪費救難資源。於是選擇中階的O型路線,並在茶壺山山腰和爬劍龍稜的朋友會合。茶壺山山頂視野極佳,有山有海,值得推薦給大家!

劍龍稜一大段都是在稜線上,黃金神社O型路線可以體驗一小部分!


陰陽海、濂洞/新北市

在整個東北角裡面,這裡是我造訪率第一高的地方。除了是交通節點,去金瓜石或往更東的地方都會經過之外。也因為這裡滿滿的日系氛圍,只要天氣晴朗,海與藍天的搭配非常容易就能拍出小清新的感覺,特別是濂洞國小一帶。濂洞以往是被忽略的景點,直到濂洞國小旁邊的超長階梯被網美發現而爆紅之後,周遭的停車位更是一位難求。有興趣者建議可以騎機車到訪,比較方便。




當朋友問我哪裡適合拍婚紗時,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裡。



鼻頭角、龍洞/新北市

鼻頭角與龍洞都有一些景觀步道可以走,雖然相較其他景點不一定那麼壯麗,也排在比較後面才到訪。但走起來吹海風很舒服,也是值得散散心的地方。2021年微解封後再次到訪龍洞,發現好天氣的話美景無敵阿!
鼻頭角


龍洞





三貂角(馬崗)/新北市

初次造訪三貂角時,其實不是為了燈塔或者是台灣最東的稱號而來。而是被附近一處馬崗漁村所吸引,聽聞那邊是貓村而興趣勃勃。不過到了之後才發現貓貓沒有想像中的多,倒是附近的潮間帶非常有特色,可以直接與海交流,以至於遊客與釣客如織。


只有小貓兩三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