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

求一個瞬間:如何拍出不模糊的照片?




在手機相機的普及下,現代人拍照的機會越來越多,也有不少人走向更專精的攝影領域。不只是按下快門,而是要能正確的凝結瞬間。甚而之,是凝結正確的瞬間,使其能成為真正的永恆。

由於智慧型手機真的太聰明了,以至於多數人可能是在學攝影後才知道何謂「曝光三角」,也就是光圈、快門和感光度。在通常環境下,手機或相機的程式可以自動的判斷數值,所以只要會按快門就可以了。然而,在面對到不那麼友善的場景,例如光線太暗。或者是想要達到某些特殊的效果,如慢快門長曝光。就得要了解這些基本原理,並學會操控你的相機。

當然,了解曝光三角只能正確的凝結瞬間,無法一下就拍到好照片。後續構圖、按快門時機的掌握、佈光等等更為關鍵,但仍需要以做好正確曝光為前提。

按快門前,得先懂好自己的相機。

特別是在活動紀實上,因為每個畫面不會有重來的機會。而後期編修,雖然可以做到色調、尺寸裁切等等調整,但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。得靠前期加以避免,也就是「模糊」、「照片不清楚」。也許模糊的情況很些微,在IG等社群平台壓縮圖檔下看不太出來。然而,在高畫素相機以及高解析度螢幕發展下,未來這些瑕疵就會非常明顯了。

那模糊的成因基本上有幾個:
1.    對焦失準,更精確的說是脫離景深。
2.    快門速度過慢,造成手震。
3.    快門速度過慢,無法凝結動態的主體。

對焦失準的問題,要視使用情境而定。現代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已經相當先進,特別是中高階的單眼。在一般明亮環境下若出現對焦失準,要不是鏡頭有移焦情況,就是對焦模式設定錯誤。前者只能送廠商調焦,後者則是要針對拍攝情境來做調整。例如拍攝對象會大幅移動,那就應該使用連續自動對焦,讓對焦點根據主體位置自動調整。請詳閱相機說明書。當然,也會有設定齊全後怎樣都對焦很吃力的時候,這通常來自於環境太暗,超越了相機對焦系統的能耐,就只能砸錢升級來解決了。

移動越大的主體,需要使用連續自動對焦或其他更適合的專用對焦模式(看廠商設計)。

當然,也有些情況是焦點對準主體沒錯,也確實準焦。但只有焦點上的主體清晰,其他主體卻模糊了。這最常出現在大合照上,特別是很多排的合照。因為前後的距離跨度大,如果光圈縮得不夠小,景深就容易太淺而未涵蓋到其他的主體。除了景深本身是否足夠外,對焦點的選擇也很重要。儘量選擇中間的主體,可以讓前後的景深涵蓋到最多的人。



至於後兩者模糊的成因,都來自於快門設定,但產生模糊的原理就不同。手震是相機本身的震動,人本來就不像腳架可以完全固定住。所以會有所謂安全快門的計算,在經驗法則下,安全快門=1/鏡頭焦距。所以我用50mm的鏡頭拍攝,最好快門在1/50秒以上。然而,這只是口訣,要視實際情況調整,最好在拍完一個段落後檢視照片,確認是否正常。因為每個人的相機不同,1200萬畫素看不到的手震,在3600萬畫素百分百檢視下就很清楚。幸好,現在相機或鏡頭本身多半內置防手震,可以減緩手震情況。但防手震的等級不一,能需要按自己使用情況調整快門速度。
 
防手震雖然好用,但也要時時檢視自己的照片。有時意料之外的模糊,是因為防手震被誤關了。
有時,就算快門速度快到不會手震,照片仍然模糊。原因是因為拍攝的主體自己也會動,如果快門速度不夠快,那這期間主體移動的幅度在照片裡就會模糊不夠清晰。

背景的人流就來自於放慢快門的模糊,當時長曝光了8秒之久。

尤其初學者剛使用單眼,快門速度的掌握往往是會忽略的。因為單眼是使用光學取景器,攝影者看到的是現實環境的光線。按下快門後除非回過頭去一張一張檢視並調整,不然是很難意識到問題所在。

對初學者來說,定期檢視自己的照片並加以反省非常重要。

造成快門速度過慢的原因,常常是因為現場環境太暗。就算光圈開到最大,快門速度還是不足以到安全快門。當然,這時還有曝光三角的感光度可以提升。但很多新手擔心高感光度會造成畫面噪點過多不好看。只不過,噪點可以後期編修來減緩影響,但模糊是救不太回來的。現代相機的高感光度表現其實都還不錯,都可以放心的拉高感光度,先追求正常的畫面再說。又或者另外一種方式,是使用閃光燈另外補光,追求更佳的畫面品質。

現在單眼相機感光度要拉到6400左右都沒太大問題。但如果現場的光線很不友善,就需要用到閃燈、甚至是離機閃燈來校正光線。

當然,以上討論的是如何正確凝結瞬間。也有很多攝影師追求意境,會刻意用失焦的照片。或者是風景攝影師運用長曝光,來讓流水靜如明鏡。但無論如何,唯有了解基本原理以及自己的相機,攝影之路才能繼續走下去。



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

手動的愜意:KamLan 28mm F1.4



2019年初購入了Fujifilm X-T100KIT鏡頭早已不符需求,於是就尋覓其他的大光圈鏡頭。富士原廠的定焦鏡頭群非常齊全,2.0的光圈和價格都相對親民。不過,自己最近錢真的花了不少。於是把目光朝向手動鏡頭,因為省去對焦馬達,所以相對便宜一點。最後選擇KamLan 28mm F1.4,等校焦距42mm,算是標準焦段。

原本以為手動對焦會很花時間,尤其大光圈鏡頭的景深很淺。一不小心就會脫焦。但是搭配機身的峰值對焦和放大檢視功能,要準焦其實不難。除了動態的主體比較難拍外,大部分主題都蠻好用了。尤其最近街拍都用這顆鏡頭,可以靜靜的對好焦,進行構圖與思考。也反省自己過去太依賴自動對焦,想要用快速完成拍攝來掩飾自己的害羞。思考攝影內容的部分反而少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

Be A Giver:紀實攝影的本質

某次在創價新聞,閱讀到美國知名音樂家漢考克(Herbie Hancock說的一段話:

「在音樂會上,聽眾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聽眾與演奏者是沒有區別的。在場的大家都共有同樣的體驗、每個人都感受著相同的感動。

有時候,我們演奏完,從舞台上下來時,聽眾中有人稱讚說:『你們太棒了!』我回答:『你們也很棒!』他們通常會說:『沒有,我們什麼都沒有做。』

我發現作為佛法者及演奏家,自己對演奏的價值觀改變了。我開始認為我的演奏不是只為了自己,也就是說,不是只為自己喜歡或是振奮自己而已。演奏的確很快樂,也可以提高氣勢。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每一位聽眾能察覺到自己的可貴。

如果把這段話演奏換成攝影,其實也很通順。攝影從來不是攝影師一個人的事情。特別是在紀實攝影,紀錄對方的真實樣貌,當中就需要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信任。讓攝影者能記錄下最真實的一面。


連自拍都能抓到最喜歡的瞬間


很多人其實會怕鏡頭,要如何做到紀實攝影,當邊緣人很重要(?

認真學攝影的時間點,剛好跟我開始學會活動的時間重疊。當時也不過是拿著一台卡片相機。但看到在學會活動裡的大家,真的都展現出佛界生命的樣態。便產生了紀錄大家奮戰姿態的一念。也不知不覺地成為自己的使命。不論換了多少張祈求目標卡,上面第一條永遠是「成為一流的創價攝影師」。雖然最近我把它改成「超一流」,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達得到。總之就是繼續努力吧!


雖然不是我拍的,但這張照片完美的記錄當時的我。作為創價學會員、仁愛國研執行長、場控者、攝影師、甚至是台大大學會的學長,還有夥伴,都一起記錄進去了。Photo credit:徐華鍵
「你不玩嗎?」
想玩,但我更喜歡紀錄與你們一起的瞬間。

當我拍攝、編修與保存了那麼多張照片,也不是為了自己收藏。「Be A Giver」真的是對紀實攝影者的最好註解,我非常樂於分享照片給所有的拍攝對象。因為我記錄的是屬於他們的姿態。特別是在學會活動內,希望他們能透過相片,想起自己曾經那樣歡喜與奮戰,而重新找回自己的原點。所以如果你記得有被我拍過,歡迎隨時找我拿照片,這是屬於你的那一份。

2019仁愛國研,活動部。

2019仁愛國研,活動部。

2019仁愛國研,總務部。

2019仁愛國研,檢討會。


2019台大六龜服務隊運營。

2019台大六龜服務隊運營。 
2019台大六龜服務隊運營。



2019台大六龜服務隊。

2019台大六龜服務隊。


2019台大六龜服務隊。

2019台大六龜服務隊。
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幕後的紀錄者。Photo credit:張竣凱


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

淺談相片檔案管理

在進入正題之前,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。

「沖洗的照片會隨著時間而泛黃,那數位攝影留下的檔案呢?」

後來才領悟到,雖然檔案永遠不會變質,但卻會被科技的進步所拋下。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以前上傳到無名小站(時代的眼淚)的照片,或者是在電影台上看的電影,當時看都不覺得模糊。來到科技進步的今日,放到Full HD的顯示器上來看,卻感覺非常模糊。畢竟當時的螢幕解析度主流是VGA(640X480),約莫是30萬像素。

同樣的道理,現在大家習慣用手機留存生活的回憶,並放在網路上分享。雖然廠商都主打手機鏡頭的千萬畫素,但經過FBIG分享,又或者經過LINE傳送後,相片的尺寸便會被壓縮。這些壓縮檔案乍看之下清晰,在網路情境下也確實夠用。畢竟現代人會洗出大尺吋相片的機率少之又少。然而,壓縮後的照片頂多34百萬畫素,雖然在Full HD螢幕上夠用、洗成4X6照片也足夠(這兩者只要2百萬畫素就綽綽有餘)。但在8百萬畫素的4K螢幕,顯示起來就非常吃力,更遑論未來8K螢幕(3千多萬畫素)普及之後。而這些都會在我們有生之年發生。
 
現代手機畫質已和相機不相上下(除了某些特殊的環境),但仍需考量檔案的管理

你可能會納悶,這又和檔案管理有什麼關係?其實,若沒有好好整理及保存原始尺寸的相片,你未來所擁有的回憶,可能只剩下網路壓縮過的。就算曾經保留了原始檔案,如果沒有做好備分。一旦硬碟損毀、手機失竊,一樣只能留下壓縮過的回憶。小尺寸的照片沒有不好,至少比照片完全不見好。但當你在未來想要回味青春的時候,就跟你現在看無名小站時期的照片有一樣的感覺。

當今的數位單眼,動輒2000萬畫素起跳,妥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

2021年起,Google修正雲端容量政策。趁這個機會再度翻修了2019寫的文章。

一、前期準備

然而,檔案管理卻也不是拍完照之後的事情,很多工作是在拍攝前就需要想好的。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保存什麼樣的檔案?一般相機拍出了的是JPG檔,絕大部分的設備都能開啟,也能在網路分享。通常只要設定最大尺寸,產生出的相片都不會太差。檔案本身的大小也不算太大,較能節省儲存空間。

但是進階的攝影者,通常都會拍攝RAW檔,也就是壓縮成JPG之前的原始檔案。一張JPG不過4~8MB,但RAW檔一張可能會到40MB以上。對記憶卡和硬碟的容量上造成負擔,而且一般的相片瀏覽器打不開RAW檔,需要搭配專用的軟體。但好處是因為原始資料都在,所以在後期編修時,能更大幅度的調整曝光與色調。也能挽救一些拍攝的失誤,特別是在紀實攝影上,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。

也因此,選擇JPGRAW格式來產生照片,就會影響你的檔案管理策略。後者你需要更大容量的硬碟及記憶卡,而且讀取速度要夠快。此外,當你用RAW檔轉存出你理想中的JPG之後,RAW檔要如何整理與保存,也是一個重要議題。因為只要RAW檔還在,你永遠可以重新後製出不同風格的照片。就像小麥可以做成各種麵食料理,但是當你今天只有饅頭時,你能再料理的可能性就受限了。

我個人因為拍照有即時上傳的需求(如當天製作回顧影片),所以我同時會儲存JPG+RAWJPG的尺寸最大但畫質設最低標準以節省空間。先滿足想搶先拿照片者的需求,回家再來整理RAW檔修出理想的照片。
D7200有雙SD插槽,我都設定同時存RAW+JPG,雖然得買兩張記憶卡,但一張如果臨時壞掉,另外一張的檔案還是可以用。

現在用的Z6雖然採用更高階的XQD卡,更不容易損壞、儲存速度更高(價格也更貴QQ)。但是由於只有單卡槽,仍被專業用戶所詬病,一直到Z6II才加入雙卡槽。

二、檔案儲存與備份

結束拍攝任務之後,無論回到家有多晚多累,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,把照片從記憶卡內拷貝進硬碟,準備後續的編修工作。但要注意的是,拷貝進硬碟的動作不叫作「備份」,除非你永遠不會把記憶卡的照片刪掉。真正的備份是將同一份檔案從放在不同地方。而我的工作流程大概像下圖所示:
我們接下來談的都是RAW檔的整理,我直接用檔案來簡稱。我會先把檔案拷貝進電腦裡的1號硬碟,這裡面的檔案都是沒有篩選過的原始檔。挑選及編修完成後,我會把精選完的檔案複製到2號硬碟。2號硬碟是組Raid1的硬碟,用兩顆硬碟做出鏡像。即使有一顆硬碟因為物理損壞,還是有辦法完全救援。但缺點就是單一容量的成本是兩倍。

「是經費,我在裡面加了很多經費!」

算下來,RAW檔分別保存在兩個位置,這看起來很夠。但實際上還未符合備份321原則:「至少備份3份;使用兩種不同的備份方法(如光碟備份、外接硬碟備份),其中1份要異地存放」。以前在Google教育帳號有無限容量時,尚還能將RAW檔備份到雲端內。但現在考量建置成本,買雲端容量或組NAS都超過我的負荷範圍。倒是修圖完畢的JPG成品,因為容量較小,還是可以以備份321原則來進行。

備份看起來微不足道,甚至在風險發生之前都會覺得是多餘的支出。但面對高昂的硬碟救援費用,或者是電腦病毒的勒索,硬碟的支出或許還在可接受的範圍。畢竟人不可能拍到同一張照片兩次。對職業攝影師來說,備份是契約上的義務。但對於業餘攝影人來說,備份是一種自我的要求,甚至是對照片的珍惜。
 
我的兩台電腦,中間螢幕是VIEWSONIC VP2468,是支援硬體校色的螢幕。

三、相片的分享

談完了RAW檔的整理與備份,接下來一個議題是轉存出來的JPG檔要怎麼分享給需要照片的人。我所有的照片成品主要透過雲端硬碟及Google相簿來分享。這兩個又有什麼具體差異呢?

以分享來說,Google相簿呈現的排版質感好非常多。在以前還有無限容量教育帳戶時,還可以無限的將照片原尺寸上傳。而一般用戶也可以無上限上傳高畫質(1600萬畫素)的照片。但是在Google緊縮容量政策後,這些都不復存在,將會占用有限的容量。

雲端硬碟雖然在版面上沒那麼有質感,但好處是資料夾的共用。也就是說,只要共用上方的母資料夾,下面所有的檔案都能分享出去,能夠持續在子資料夾內進行照片的分類。例如在學會活動裡,常常有人要跟我索取過去一年的照片。只要我能連上網路,幾分鐘之內我能給他原始大小的所有檔案。

當然,在容量政策改變後,除非一直花錢買容量,不然遲早都要整理雲端上的照片。因此,建議大家養成整理照片的習慣,特別是他人分享的照片。即時下載並做好備份,就能將回憶妥善的保存。不然都放在LINE群組等方法,一旦退出群組,或者是出現像Google調整容量政策等情況,照片就不見了。

優秀的照片就跟好酒一樣,本來就很好喝,但是十年二十年後才會發揮出真正的滋味。
我便為此先做好了準備。

結語

其實攝影真的是一件頗為有趣的事情,雖然意義上是紀錄光線。但除非自拍,不然攝影者所紀錄到的光線裡永遠沒有自己。但卻會在觀看自己照片的同時,發現自身靈魂的所在。從開始學攝影到現在,真正砸在相機與鏡頭上的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高。令人意外的是,為了呈現最好的結果、永遠保存下來,花在電腦、螢幕、修圖軟體、硬碟的錢是高了不少。

不過,說來有些羞恥。我的夢想是所有我拍過的人,都能用我的照片回憶他們的歲月。既然要達成這樣的夢想,那這些支出自然是必要的花費。也唯有堅持每天都把相機帶出門,也才能留住獨屬於自己與所愛之人的回憶。這樣的回憶,比起同樣拿手機拍出的照片,希望能有更長的保存期限。